顶点笔趣阁 >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> 第八百二十三章 铜官窑

第八百二十三章 铜官窑


  自从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、创造改进工具的技能之后,在同动物的较量中就渐渐开始占据上风,到这会保罗用上强力橡皮筋鱼枪,几百公斤重的鲨鱼也没了多少反抗的能力。

  “要是有水下冲锋枪就更好了!”

  张楠随口一说,附近的托马斯一愣神。

  “水下冲锋枪?”

  这会老毛子虽然已经焦头烂额,但他们的水下冲锋枪虽然都已经装备部队十多年,仍然是绝对的机密!

  60年代开始,西方世界开始研制水下枪械,但根据那些半公开的资料,无论是美国、西德还是英国,也就有水下多管手枪,这水下冲锋枪是闻所未闻!

  就算这样,“联合力量”到目前为止都搞不到一支这样的水下武器。

  使用范围太窄,必要性不大,不然找家技术不错的私人枪械工作室,从弹药开始,一直到枪械设计制造,其实难度并不是大到做不出来。

  原理大家还是知道的,也就是弹头要长杆弹,同弹壳的密封要好,在因为子弹太长,手枪必须多管并联……

  手枪好造,难不住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一流枪匠:这种类型的手枪,甚至连自动武器都算不上。

  可这自动的冲锋枪就麻烦了,原理和陆上武器差不多,但压根不是一般的工作室搞得出来的,不然美军水下特殊部队,或者海豹们都该早就装备了。

  但老板不说,托马斯也不多问。

  雇佣兵还没专业到需要保护海军基地的程度,像这会真的如果出现有敌方蛙人想偷袭己方游艇的情况,往水里扔几个手榴弹就搞定。

  一个进攻手榴弹如果在陆上的杀伤半径是五米,如果扔水里对付蛙人……

  水下的鱼会死不瞑目,人也一样,超压是可怕的,非常可怕!

  绝对不会有蛙人想感受水中50米外手榴弹水下爆炸的滋味,那比陆地上在50米外挨一发155毫米高爆榴弹还可怕!

  ……

  很快,就看着交通艇将大鱼拴在艇尾,就这么给拖了过来。

  巨大的鲨鱼拖上后部再次打开的阳光甲板,昆卡这就着手将鱼开膛破肚,鱼内脏直接往海里丢,结果附近很快聚集过来一群鲨鱼!

  海水清澈,太阳还没下山,能看到那些鲨鱼体型不大,长度也就一米左右。

  这怎么整?

  到处是鲨鱼,明天还潜不潜水了!

  张楠有担忧,结果维塔等下边几条一两米长的小鲨鱼将丢弃的内脏吃完,直接往水里丢了一大包驱鲨剂。

  鲨鱼们离开四散而逃。

  “这些都是浅海区的星鲨,长不大,刚才那几条已经算成年鱼。”

  说话的维塔-布鲁诺已经脱下潜水装备,顺手帮着游艇水手分解捕获的长尾鲨,“这是狐型长尾鲨,这种鲨鱼有时候会到近海,不过这条算上尾鳍至少有6米长,能有250公斤,出现在这样的靠海岛浅海区很少见…”

  空气中有股鱼腥味,但不是其它品种鲨鱼那种让人恨不得用上空气清新剂的腥,至少张楠还能接受。

  游艇上没链锯,水手用异常锋利的水手刀将鲨鱼割成几大段,因为鲨鱼是软骨鱼,那条大椎骨用厨房里的斩骨刀就能很方便砍开。

  游艇上没剥取鱼翅的手艺,交通艇先送几名专业潜水员回“大鲨鱼号”,游艇上已经没地方让他们住下,而且潜水员们换洗衣物什么的物品也都在货船上。

  天色渐暗,交通艇顺便还带走了超过一百公斤的鲨鱼肉和所有的鳍翅,货船上有渔民出身的伙计,可能有对付鱼翅的本事——这么大的一条长尾鲨,能出不少鱼翅。

  丢掉可惜,这鱼翅其实也就是鲨鱼身上的软骨,新鲜货色炖汤,这味道全靠调料;至于营养价值…

  蛋白质总有的吧。

 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,但既然已经宰了,丢弃可是浪费。

  据说华夏传统的烹饪鱼类方法不怎么适合对付气味难闻的普通鲨鱼,对付属于鲨鱼家族中异类品种的长尾鲨也一样,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。

  红烧鲨鱼肉?

  那是浪费!

  油煎、烤制才是整理,加点洋葱就更棒了,习惯西餐的伙计们还能往鲨鱼肉块上挤上点柠檬汁,绝对够酸爽!

  至于张楠,把鲨鱼肉当牛排吃,加黑胡椒汁。

  晚上近8点才开始的晚餐主菜就是这条好奇心太重的长尾鲨——海鱼的味道,小牛肉的口感,很棒!

  与此同时,货船上的人也享用了鲨鱼肉,传回的消息是好评不断。

  ……

  第二天一大早,交通艇去几海里外接回维塔等六名潜水员:那边余下的人手够了,今天做完海底淤泥、碎珊瑚沉积层的清理后,明天就可以进行拍照,然后开始大规模捞取水下文物。

  上午7点过,潜水员们陆续下水搜索,至于张楠,拿着根鱼竿,在太阳暂时晒不到的船舷一侧钓鱼。

  这就是个要有耐心的活,水底下的潜水员们分区搜索“有可能存在”的沉船,但他们终究不是鱼,一段时间后就得上交通艇或者游艇休息一下。

  靠运气,不强求。

  不远处的潜水员们对海鱼吃食的欲-望显然影响不大,在太阳晒到张楠脑袋时,他都已经钓了五六条。

  嫌天开始太热,打算收工回舱里去,昆卡过来,脸上稍微有点激动,“老板,维塔他们有发现!”

  张楠把鱼竿往甲板上一放,站起身,看到靠近礁石东南侧,交通艇正在回收蛙人。

  “找到什么了?”

  “应该是沉船,有瓷器,年代应该比较早,海底表面都没发现任何木材。”

  昆卡也是老水手了,虽然之前没参加过什么海底探捞的活动,但也知道如果是木船,一般在水下泡个一两百年,那些船板桅杆啥的不大可能烂个一干二净,至少海底淤泥表面会留点痕迹。

  海洋很奇怪,木头能存在的时间远远长于人体遗骸:只要过个百八十年,人体遗骸是常常连骨骼都不会剩下点!

  而干活保密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是:只有陶瓷制品,一点木头也没有。

  很快,交通艇靠上“阳光星辰号”,潜水员在甲板水手的帮助下,把一个有五六十公分高的大瓮给搬上阳光甲板。

  大瓮口有残破,外表一侧还附着着不少海洋贝壳类生物,从表面的痕迹看,之前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陷在海底淤泥和珊瑚里。

  这些不是重点,重点是维塔在向自己汇报:“……就在礁石西南大约100米的位置,水深15米不到点,有几个这样的大瓮和少量零散的磁盘露头……

  四个人,我们直接把这家伙给托了上来。”

  一个破了的大瓮很好吗?

  地中海海底沉船留下的陶质瓮不少,但很少有人会把那些当宝,更不用说还是个破的。

  潜水员们费力气把它弄上来,不仅仅这东西基本露出海床,还因为它不仅仅是个六系瓮,它还是个容器:通过残破的瓮口,能看到里边除了些附着的海洋生物,满满一瓮的盘子!

  圆盘型存放,密密麻麻的叠压在一起,绝对是磁盘。

  翻来大桶海水,往上头冲了冲。最靠近瓮口的那层磁盘朝上的口沿有些有损坏,有些上头还长着藤壶,估计下边的那些应该能够保存完好。

  也不用带手套,张楠直接用手取出最上层的一个盘子:盘沿一边缺了一大块,有淤泥覆盖的那大半截在水桶里一刷,图案就出来了。

  是有图案:一只飞翔的小鸟!

  “再取些出来,别弄破了。”

  张楠说了句,自顾自研究起这个破盘子来。

  没说其他话,那这会也就没人问他盘子的问题,还以为他在研究什么东西,不好打扰。

  张楠当然知道手上这玩意的来历,但两辈子加起来从来没有上手过这个窑口的瓷器:江南省古玩界,还真没几个人会收藏这个窑口的瓷器。

  距离、地域原因,外加同一时代的瓷器窑口里,江南古玩界最爱越窑。

  各地地方特色嘛,如今宋代五大名窑钧、汝、官、定、哥,那是个个牛逼哄哄,但上辈子张楠这样的草根藏家,上哪去找那五种宋代名窑制品?

  大约从明代开始就追捧,说这宋代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“瓷器”时代……上辈子还有人说:“事实上,在宋朝以前华夏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,同瓷器是不同的种类,所以说“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。”

  真他娘的是够扯淡的!

  都吹捧到不要脸皮,睁眼说瞎话的程度了!

  北方那么多唐代和其以前的瓷器窑口张楠不熟悉,但在南方,张楠就从多得记不住数量的东汉末至唐代古墓里,得到过大量的越窑同龙泉窑瓷器!

 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,那可是华夏瓷器烧造的一个高峰:没办法,那时候的华夏北方可真正是蛮子们的天下,汉人权贵都跑南边,就不指望那一时期的北方有高超的制瓷工艺。

  越窑连秘色瓷都有,那不叫瓷器?!

  好吧,一两千年前南方是“南蛮子”,但秘色瓷都进法门寺地宫了,那不是瓷器?

  “五大窑”说白了很大程度上还是专为皇家、达官显贵烧造的,而更早时期就流行的越窑、龙泉窑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大众。

  一穷二白的老百姓用不用得起张楠不知道,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,南方地区只要是造得起砖墓的有钱人,里头总有青瓷器物陪葬,质量好坏而已。

  那不叫瓷器?

  吹捧,什么时代都有,还是一吹吹上几百年!宋代五大名窑流传、出土本就少,这一吹二吹的,一般草根藏家就别玩那个了。

  就算上辈子张楠有能力去拍卖行拍回一件,要是不知道是拍来的,他那些朋友们都会认为他弄了件冒牌货来:什么圈子玩什么藏品,草根嘛,就玩本地特色,加点清代瓷器就差不多了。

  第一次上手,这会张楠就在自然光线下仔细看手上这个瓷盘,通过断口能看到胎体疏松,手指头弹一弹,那种感觉更明显。

  因为上头有裂纹,张楠干脆破坏性的掰下一块来:瓷胎是灰青色、泛红,釉色黄,但还是属于青釉范畴。

  釉面开有细小纹片,绘制的那只小鸟几乎占满整个盘面,是釉下彩。

  这就不得了了,因为这个盘子所在的年代和窑口,按照张楠的了解,基本上应该是采用叠煤法,就是叠烧,盘心和盘子底都是无釉露胎。

  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,器物间隔以垫烧物,这盘子用的还是产量最高的刮釉叠烧:在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,然后将叠烧器物无釉底足放置其上,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。

  这样烧造产量高、成本低,但是器物内中心一圈无釉。

  但这个盘子虽然足底部无釉,直径大约有18公分,尺寸大。

  不仅仅这样,它不是叠烧的,盘中有釉,不然那只鸟怎么办?

  伙计们小心翼翼的将大瓮内的盘子取出,破损的不多,足足有一模一样的六十多个,就是绘画上略微有所差别。

  盘面朝上的整齐摊开放在甲板上,看上去很壮观!

  完整的盘子,还没有海生物覆盖,这看着就清楚了:不仅仅中间绘制小鸟,盘沿四个对角上还有对称的四片带状酱褐色“点彩”。

  外行或者初涉古董圈的人还会以为那是釉色上的瑕疵,但那其实是工匠们特意弄上去的装饰颜色,从东晋那会开始就有的一个小技术。

  “这是什么时候的?”

  问话的是项伟荣,他没见过这类瓷器。但没问是哪个国家的:维塔-布鲁斯他们都说了,海床上木头渣子都不留一点,年代晚不了。

  早的不用说,在几百年前,瓷器就几乎是华夏特产,项伟荣可没去想小鬼子和棒子的那些瓷器。

  “铜官窑,就是长-sha窑,华夏历史上最早以烧造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口。

  兴起于唐代中期,晚唐时最红火,五代后期衰落。这铜官窑可以说改变了早期瓷器以青、白釉色为主的格局,一直以来都有'南青北白长sha彩'的说法。唐朝后期都还能算'外销第一窑',这些应该就是唐晚期的。”


  (https://www.zwyz8.com/db/14598/386835620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笔趣阁:www.zwyz8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wyz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