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笔趣阁 > 让你造拖拉机,你去造火箭? > 第17章 商业化

第17章 商业化


传统飞船还是航天飞机?

        这要是在传统航天项目选择上,当然是前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后者已经被连续证明昂贵、低效且安全风险高,阿美在11年执行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,然后就终止了整个航天飞机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90年代华国规划载人航天工程,备选方案里也有小型航天飞机,但最后还是被否决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航天飞机主要从发射方式分两种,一种是自己飞上太空,一种是被当作载荷用火箭送上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阿美的是前者,航天飞机起飞时绑在燃料罐上,再加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,飞起来、抛掉燃料罐,进入太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需要航天飞机自带大型火箭发动机,而且返回大气层后是滑翔降落,不能像飞机一样机动飞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前联盟则采用后者,硬生生用巨大无比的“能源”火箭,把100多吨的暴风雪航天飞机硬推上太空,这就省去了航天飞机自带的大发动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暴风雪”的尾部取而代之的是四台用于大气层内飞行的涡扇发动机,和仅供变轨的小型火箭发动机,能在进入大气层内后自由机动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两个国家的航天飞机都是重达100多吨的怪物,华国曾规划的和系统提供的类型差不多,都比较小,起飞重量不超过30吨,可以放在中大型火箭顶部送上天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从历史经验上证明航天飞机不可行,但考虑到是系统给的方案,林炬还是觉得需要好好考虑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系统不肯给出详细资料,只给了两种方案的基本参数,不然可以叫系统工程师进行分析。

        想了半天,林炬虽然心里清楚方案一更加简单且保险,但心里还是倾向于方案二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从感官上来说,航天飞机就是比飞船更先进,实际上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他没有急着做决定,先将这個问题压在心里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与六院的谈判再次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林炬看到赵总师一脸疲惫,显然是和其他人在通宵开会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赵总师坐下来也不废话,直接伸出一只手掌:

        “1亿,5个人,都是拿了职称的,除了两个正在参加国家重点工程的团队,愿意走的都放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行,二十个!一亿四千万换10个研究员、10个工厂的高工,绝对值得!”

        林炬可明白赵总师的主意,研究院的研究员那可太有说法了,水平参差不齐,而且都可以通过航天人才体系快速补齐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附属工厂的高级技师,才是有一个算一个的珍贵人才,尤其是在航天事业里,很多时候都依赖于手艺高超的技师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赵总师比他更清楚这些,听到二十这个夸张的数字,一把年纪的人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双方为此你来我往,一直到下午才勉强达成共识。

        8个研究员,6个高级技师,而且不能挖的名单都给出来了,上面的人就算你说动也不会放行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天的时候,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,交易正式生效。

        新远宇航要在2个月内交付3台发动机,同时还要派出技术团队到六院,指导对方掌握K120的生产工艺。

        后者其实无所谓,K120的主要优点是设计,利用相当丰富的经验极大简化零部件数量,加工难度反而比YF100还低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笔交易一次就给林炬带来了1亿的流动资金,虽然不是一次到账,但维持新远宇航完全够用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如果是要进行载人航天项目就比较紧张了,即使通过系统支援省去了占大头的研发经费,但仅仅是材料和加工支出想必也不会少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亿肯定不够,至少两亿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起来新远宇航比其他所有火箭企业都有个极大的优势:研发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火箭不是汽车和飞机,能几百几千的大规模生产,一种火箭能发射10次就不算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火箭的成本只有几千万,但要是把十几亿甚至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均摊下来,一次发射的费用就会急速上升到一个夸张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 阿美登月的土星五号就算如此,研发费用一摊,结果发现一枚火箭和航母一样贵,这就是再财大气粗也受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要是其他航天企业知道这点钱就能搞航天,早就哭晕在厕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对于民营航天来说,挣钱当然是挣卫星发射的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2014年的世界,各国的私人航天公司基本都在发育阶段,商业卫星发射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,直到老马的猎鹰火箭成功回收后,才通过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期的商业订单很不少,绝对不愁挣不到钱。

        林炬找到正在厂里的系统工程师安德罗夫,先问他新远一号改进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然唐伟天说能将运力改到1.6吨左右那一定是可行的,他也相信系统工程师有这个实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他只是一说,安德罗夫就已经掏出了电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新远一号的设计我已经完全了解了,它的应用场景并不是近地轨道,而是有些像太阳同步轨道,不过也不准确,我已经做好了几个改进方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安德罗夫一共做了三个方案,一个是三级改型,能将近地轨道运力提升到1.65吨,而且成本基本保持不变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个是二级构型,降低了些许成本,近地轨道运力1.4吨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个改进了第三级火箭,主要目标是SSO太阳同步轨道,可以打出700公斤的载荷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他还帮助林炬估算了成本,新远一号发射一次在1200万到1900万不等,成本极低,每公斤载荷只需要一万元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对外报价甚至可以压到5000美元,这样也是大有赚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国际行情,1吨左右的商业卫星现在报价差不多是2万到3万美元左右一公斤,一单利润近乎十倍!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这种单子不好接,毕竟这么重的卫星肯定都比较高端,搭载的八成有阿美生产的零件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十年前阿美颁布的法案,任何搭载阿美零件的火箭都不能由华国火箭发射,否则出了问题制造商就概不负责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其他小公司或者院校的需求也是订单啊,况且又不是不能拼单,卫星拼团发货可比后来的拼夕夕早了好几十年呢.

        “安德罗夫,把这些火箭的数据做的详细些,我们要承接商业订单!”

  ,


  (https://www.zwyz8.com/db/1938/213137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笔趣阁:www.zwyz8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wyz8.com